跳转到正文内容

姚明谈退役一年:生命中不只有篮球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12年08月02日16:47  南都周刊
南都周刊第28期封面 南都周刊第28期封面

  主笔_易小荷 广州、北京报道

  7月7日,午后的广州,正是昏昏欲睡的时刻,东逸湾酒店的一间行政套房响起一个富有激情的声音,“巴菲特”、“经济学理论”“投资分两种,一种是为了利益,另一种是为了兴趣”……在座者不由得恍惚起来:这是一堂经济学理论课程吗?

  “经济学基本原理比较有意思是在于它的逻辑性……”

  这个声音听起来低沉至极,闷得就像从很低的地方传出来的——如果你直面过说话这个人身高的话,就会明白造成这种音效的原理(有科学家认为,人的身高和声带的振动频率成反比)。32岁的姚明四平八稳地坐在沙发上,由于缺乏运动员时期的高强度训练,他在这一年大概增重了二十斤左右,肚子上的脂肪有些羞怯地从薄薄的衣服里探出些轮廓。当午的太阳,通过他身后的大落地窗折射进来一片金色的光芒,桌上的水果和茶杯呈三对三阵型摆放,我们一走到楼梯口,酒店经理亲自率一众服务员前来招呼,嘴角的弧线咧到了三分线外……考虑到坐在沙发上的那个人的吨位和气势,我们的到来更像是一次对某位金融界大亨的朝拜。

  这是姚明退役以来,第一次接受媒体的专访。谈到过去的一年,他时而和风细雨,时而咄咄逼人,时而和颜悦色,时而又使出浑身解数谈论他的慈善理念,作为一个多年以运动员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,看来这一年他已经走出去很远。

  就在当天晚上,他还将出现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,观看斯坦克维奇杯中国队对澳大利亚队的比赛,并为自己即将到来的一个新角色——伦敦奥运会央视解说员作准备。

  下一个理想

  姚明是在2011年7月20日那天宣布退役的,我至今对那个时刻记忆犹新。当时我在甘肃的一家酒店,泡着茶水,随手将电视切换到了体育频道。央视体育频道大概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拿出了各个机位,一众王牌记者出动的架势,人潮涌动,贵客云集,每一个镜头语言都诉说着热闹和依依不舍,猛一看还以为是某个外交大使的卸任仪式。

  我一直在想,这个西装革履、风度翩翩,愣是把一个国家电视台搞成了姚频道的男人,还是当年那个坐在电视机前看NBA的瘦削男孩吗?

  1994年NBA总决赛第一次在中国转播,时年14岁的姚明在电视机前被吸引得目不转睛,这是一场休斯敦火箭和纽约尼克斯的比赛,那算得上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关于篮球的“开蒙”。也是姚明第一次见识休斯敦火箭当家明星奥拉朱旺的“梦幻脚步”,或许,进入NBA的梦想和奥拉朱旺的身影,此时便一起埋进了他的心里。

  18年后的今天,百度里面能够搜出100,000,000个关于姚明的新闻,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员,金融专家估计他的身价超过7亿美金,姚之队的发言人张弛说他们也作过相关的统计,“姚明在退役之后,关注点各方面有所下降,但是相对于同样退役的运动员来说,还是要高出许多。

  “不做运动员了,姚明现在至少还摆着四条路可以发展,一是上海男篮,二是姚基金,三是担当上海公共外交使者,四是政协。”张弛说。

  而按姚明自己的说法,“当你实现了第一个理想之后,就会有第二个理想出来,每个时期的理想不一样,我那个时候的理想已经实现了,现在有新的理想了。”

  我不由得想起了两年前的一天,邮箱里突然出现了一封署名“姚明”的电子邮件:

  这几天看了你在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上面关于麻风岛的故事,很佩服你。敢去许多人不敢去的地方。我想之所以大家存有偏见,还是有不了解的因素。当然,现在的社会多少有些人情淡薄,像你故事里面的那些岛上的护理人员真不容易。

  这让我想起今年和基金会去四川的经历,那里还算不上太穷山恶水,但是想想自己的生活,真是一点抱怨的资格都没有了,唯有努力工作。最给我触动的是早上还在四川的山沟沟里面,周围的人们穿着??姑且算整洁吧,半夜回到上海,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,星光灿烂。我用了14个小时。

  中国还要用多少年来拉近这14个小时的旅途呢。

  后来我才知道,这封邮件并非是“兴之所至”,那个时候的姚明,已经在计划着自己的退路。继买下上海东方大鲨鱼之后,他已经将“慈善”这个理想纳入了他的重点规划之中了。

  2008年,汶川地震之后,姚明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“姚基金”,率先捐出200万美元用于灾区学校的重建,同时,他又通过发起“姚基金慈善之旅”篮球赛,筹集了1355万元人民币,先后捐建了14所学校。

  但是,就在这时,姚明却停下了脚步,不再捐建新的学校,“我们目前的实力,慢慢把这14所做好,而不是急着扩充。(如果追求数量)我们今年14所了明年就得24所,后年50所,数字这个东西是没有止境的,你能做到13亿去?”

  关于他的理念,姚明讲了一个火箭前队友弗朗西斯的故事:弗朗西斯出生在休斯敦一个不太好的社区,他每年就会捐一万美金,不管大小,也不多捐,如果有人也捐当然更好,目的就是把这个社区管好。逢年过节给孩子们买很多礼物,送温暖。但如果在中国,很有可能就会有人说你怎么才捐这么些。姚明也跟着去陪孩子们玩过一次,钱是不多,但是他自己觉得很开心——“这个就做到了,不求外面对我的关注,我只求内心的平静。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将来的目标。”

  今年,“姚基金”的重点是组织篮球训练营,来自全国各地欠发达地区的47所学校的孩子将参与其中。基金会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教练指导和必要的篮球设施,同时邀请他们参加训练营和正规的篮球比赛。

  “量力而行。”这是姚明在采访中,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语。

  信念的能量

  “我觉得他这么多年始终没变的一点就是信念”,《体坛周报》副总编杨毅说。

  而我当初认识的姚明,看上去就是个普通青年。

  那是在1999-2000年赛季开始之前,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,远远就看见一个消防梯似的个头移动过来了,如果忽略身高造成的轰动,那是个扎在人堆里找不出的普通少年,锅盖头,骨骼粗大,当我递过名片的时候,甚至有一片淡淡的红晕闪过他的脸颊。

  《新闻晨报》记者陈敏是第一个采访姚明的记者,当她接通姚明家里的电话时,姚明简直惊讶至极:还会有人采访我?虽然他个头已经是CBA联赛之中最高,但那个时候的他并没有被人看出太多的天赋,以至于有一次姚明的妈妈方凤娣问他有没有交女朋友的时候,他惆怅地回答:“像我这样的“三无”人员,不去考虑那些。”

  许多资深球迷对2000年最深的印象,自然就是“姚王(姚明、王治郅)对决”,也有人会偶尔提及,那个瘦得像柴禾一样的姚明在篮下被挤得摔倒在地的砰砰之声。而资深篮球记者刘骁至今还记得,当他代表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杂志找姚明出来拍照片,无论他怎样摆布,姚明都像个面团似的听话。

  而姚明在篮球上的远大抱负,却正是从2000年开始的。在当年的悉尼奥运会上,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体育媒体《体育画报》赋予了中国队王治郅、巴特尔和姚明“移动长城”的称号,这也是姚明第一次见识到美国“梦三队”的奥尼尔、奥拉朱旺、大卫·罗宾逊以及立陶宛的著名中锋萨博尼斯。

  “其实他早就希望是能够振臂一呼的,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让他改变最大的……他由此清楚自己能做到什么,从那个时候开始树立了远大的目标。”杨毅回忆说。

  2002那一年,姚明成为NBA首个缺席现场但当选的状元秀,同年参加在美国印弟安纳波利斯的世锦赛。其时队里都是像胡卫东、巩晓彬、刘玉栋这一拨“黄金一代”的老队员,“他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更多的能量,只是他的资历还不够,胡卫东根本都不给他喂球……”

  而姚明从未因此而抱怨,或是消极怠工。他的韬光养晦,恐怕也正是从NBA开始发挥得淋漓尽致的,“他是个很有天赋的球员”、“他是个很职业的人”、“这场比赛多亏了×××的带领”……此起彼伏,他总是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,即使那个闪光点躲在特别显眼的缺点后面,微乎其微。

  他低调而又有策略性地征服了历来张扬跋扈的美国人,以至于那些张嘴就来、爱放大炮的NBA球星,从最开始的奥尼尔到后来的阿泰斯特,包括“棒子”邦奇威尔斯这种传说中的刺头,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过姚明的不是。

  但是如果以为姚明就是个面面俱到、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,许多人会跳出来反驳,告诉你他曾经也是头“怒吼的雄狮”。

  2004年雅典奥运会,溃败给西班牙后,姚明在走廊里面对记者的话筒表达了他对国家队极度的失望后,回到更衣室里,他继续对队友们怒吼:“别老想着回去当球星,在这儿谁都得拼命。还以为是在地方队,把自己当爷呢!把你们的架子都放下来,上去就得玩命啊。”

  如今,他对当年那样的处理方式颇有些后悔,“我那个时候还是太年轻??”不过如果时光倒流,昔日重现,“也许我还是会再怒吼一次”。

  再有就是2005年,中国男篮以87∶73力克西亚劲旅黎巴嫩队,率先挺进亚锦赛四强。姚明在比赛中下颚被对方中锋哈蒂布撞破。鲜血不停地渗出,面对熟视无睹的裁判,愤怒的小巨人一巴掌将手中粘满的血拍在记录台的桌子上,留下了一个清晰的手印。

  姚明的好朋友,央视解说于嘉认为这是他认识姚明十多年以来,最“爷们”的一次。

  对于他的“卧薪尝胆”,杨毅则说,“其实这才是他,他早就想发出声音,从前是知道自己力量不足,就攒着憋着,直到伺机而动,”他觉得某种程度上姚明比较像刘备。《三国演义》的主角,人称“刘皇叔”,一个怀有远大抱负,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不畏艰难,忍辱负重的人物。

  于嘉则说姚明和他一样都是理想主义者。“就是梦想当中有个乌托邦,而且认定它一定会实现的,只要你努力。但是即使努力到最后发现没有这个乌托邦,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是白费的。”

  完美和不完美

  热爱历史小说,正是杨毅能够成为姚明朋友的原因。

  “姚明最重要的是喜欢看书,书是他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,他从来不看闲书,历史书、经济学、商业理论的都看。他是个特别清楚自己将来目标的人。”在杨毅眼中,姚明的成功与他的自我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。

  1999年,姚明还只不过是个上海队的普通队员,当杨毅第一次跨进姚明的宿舍,发现和其他队员不同的是,他床上摆的都是《三国》之类的书时,他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与众不同。

  于嘉则是从2001年开始知道姚明喜欢读书的,那一次姚明给他推荐了老舍的《我这一辈子》,此后多年,姚明陆续给于嘉推荐了不少的书。

  而经纪人章明基的形容则是:“姚明从来都不是普通的小男孩,包括他2002年进入NBA之前,他从来都是看得比别人远、想得比别人多。”

  姚明的几个朋友,记者杨毅、于嘉,经纪人沙伊峰,他们身上有个相似的特点:聪明——某种程度上,这似乎是他结交朋友的原则。

  于嘉说,姚明不仅仅是喜欢看书,在生活中,他是个求知欲望极为强烈的人。2000年尤因从纽约转会,姚明打电话来说没想到尤因那么大的腕还会看重钱,于嘉纠正他,“不对,是因为纽约先负了尤因”。姚明沉默地挂了电话,十分钟以后又打了过来,说他看了新闻,觉得于嘉说得对,然后开始继续讨论这件事情。

  “那个时候的姚明还没有我对NBA知道得多,但是像这种小事情,照理说他没有必要了解得那么清楚……”于嘉告诉我说。

  2009年买下上海队之后,为了提高自己对“商界”的认知,姚明又开始大量阅读商业方面的书籍,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,也积极地向懂行的人请教,于嘉的太太,从事金融工作的林早早就不止一次接到过这样的电话,“他每次都特别谦虚低调,恨不得就掏出笔来记录的样子。”

  “心灵鸡汤?是什么意思?”姚明又在对我问题中的一个词发问,翻阅过去的采访笔记,从“少数民族”的英语单词,到“目瞪口呆”成语的来源,到军事,到科技,只要有一个地方不是他百分之百了解的,他就会像一个求知的孩子一样打破砂锅问到底。

  “能够有为姚明工作的机会谁也不会放过”,张弛这样说。他曾是新华社的记者,也曾经在几家知名公关公司担任职业经理人,现在是“姚之队”的发言人,偶尔也充当着姚明的“秘书”,对于企业老板的魅力,他有很大发言权,“姚明是个非常自律的人,这是我在所有成功的人身上看到的。”

  即使他不是个身高2米26的大块头,即使他从不穿什么抢眼的奢侈品,现如今的他看上去也有着让人难忘的自信——他语调平缓,但讲到重点处富有激情,他擅长用那些调侃而贴切的比喻(比如他说“联赛是国家队的妈”)偶尔也会用些声东击西的小手段,当他说出大段大段冗长的演讲,那种话语里的幽默,和连绵的磅礴气势,足以将记者击倒,但他的答话并不是毫无逻辑,他只是在谈笑间,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性,将话题引向了他需要讲、他想讲的那一部分。

  像这样队友口中的带头大哥,球迷心目中的篮球巨星,下属眼中的模范老板,朋友却屈指可数。

  杨毅说:“因为周围向他靠拢的人实在太多了,以他的地位,他很难去轻信别人,每天都有人努力接近他,向他展示最好的一面,想和他合作……”

  谈到友谊,自然不会忘记姚明接手上海东方俱乐部之后,和当年的队友,兄弟刘炜“反目”的事情。故事很简单,刘炜希望和姚明谈合同,而姚明告诉他,让你的经纪人来和我的经纪人谈。

  很多人都说“两个人都没有错,只是姚之队在用NBA的方式管理CBA。”

  据上海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队员告诉记者,风波之后,有一次在场馆的球员通道里,姚明和沙伊峰两个人迎面遇上,直到几乎擦肩而过的时候姚明才说了一句“我的联系方式变了,你去问刘炜”。

  但是姚明并不是“孤家寡人”,他是那种典型的上海好男人,和父母关系亲近,又心甘情愿将家庭事务管理权交给了媳妇——和他一样有着相似运动员经历的叶莉。女儿姚沁蕾出生以后,他的msn签名经常都是和孩子有关的内容,他也醉心于不断地将女儿照片传给朋友,夸耀“谢天谢地,孩子长得像妈妈”这种“幼稚”的举止。

  朋友们倒也并不觉得他是“完美”。比如他在朋友眼中节俭得至“抠门”的地步,当年已经年收入上千万美金的时候,他仍然会记得把每一笔开销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,而且他似乎很不情愿为自己添置点什么阔气的装备,即使朋友多方建议,他也较劲地置之不理。

  杨毅说,在生活中姚明也有“不近人情”的一面:如果有什么他自己坚持的原则,那个时候和他怎么都说不通。比如他有一个多年的队友,有一次希望邀请他帮一个小学内部说几句话,鼓励下孩子们,他打死不愿意,并解释说如果我替你们录了,也会有别人找我,那就没完没了了——“实际上只是学校内部的,不会在电视上播,两个人就这个事掰了两个小时,最后还是不了了之。”

  生命中不只有篮球

  “刚退下来的时候,有些不适应,还做过梦在场上打比赛,忘记对手是谁了,各种各样的人都有。有那么一两次,看见男篮打比赛,一瞬间还能突然地觉得,我才32岁,就已经不在那个场地了……”

  录音笔安静地躺在那里,即使是姚明说到对过去的留恋,并且不免为此有些感叹的时候,它也忠实地记录下了穿插其中的若干段爽朗的笑声——它们迅猛而突兀,就像是中锋们不那么拿手的抢断。

  早从2009年那次的手术开始,很多人传说姚明也会退隐江湖。可是尽管姚明承认,他有“无数机会”开始自己的投资,开始写他的回忆录,享受他的人生,他依然坚持说,他从未想过要离开那个看起来很美、坐上去却并不舒服的位子。

  关于这个话题的最后一次长谈,是2009年在北京一个酒店的咖啡厅,他推心置腹地谈起了让自己崩溃的痛苦:“我感到,去年4月份时,我快要崩溃了。我跟火箭队说要回去一次,经纪人也站在我这边,帮我说服火箭队,火箭队当然有点担心,因为怕我的脚有反复。回来之后就看中医,经纪人就说,姚明就是在笼子里被关得太久了。”然后我恐怕永远都记得在那个豪华酒店的咖啡厅,他拄着那根像是残疾人用的拐杖,铁制的大鞋在地板上拖出刺啦啦的声音,他一字一顿地说:“生活中不是只有篮球的……”

  这,恐怕算是他在NBA之后遇到过的最大困难。

  于嘉说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佩服姚明,就是在2000年上海队总决赛1比3输给八一的那一次,当时所有的记者全都跑到八一的场地那边了,他却看着姚明往场地另一边儿走,然后抱着他妈妈。他妈妈那天生日么。我问他说什么了,他也没跟我隐瞒,他说不好意思,我没给侬带个冠军回来。然后他妈就抱着他说,没事,没事。她说,“你打成这样,已经足够了”。

  “我当时就觉得,他真心知道在他心里什么最重要。”于嘉的总结让我想起姚明初进NBA时接受采访时的一个回答,当时有记者问他:“如果你在打一场NBA总决赛,叶莉需要你回来,不回来就失去她了,你怎么选?”姚明说:“回来。”

  更何况,姚明并不觉得自己的NBA生涯有什么遗憾。

  “不一定是总冠军戒指,我没有太纠结于这个。我能够想象,拿总冠军的时候,脑子会突然闪现奋斗的多少片断,怀念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,这些过去你都是经历过的,你只不过为了一个结局。”

  眼前的他还四平八稳地坐在那里,只是作为他的谈话对象,你得时刻打起精神,稍一分神有可能迅速成为他的打击对象,上一刻和颜悦色的对话顷刻之间已经转化成 “冷嘲热讽”——这倒是和在球场上一样,不倍加小心的对手,随时有可能被他逮着空给上一个雷霆之式的暴扣。

  姚明退役的这一年,中国男篮闯过了亚运会,拿下了斯坦克维奇杯,王治郅的表现依然像个追风少年一样生猛,易建联的球技和肌肉一样稳定,尽管外界带着种种的问号和质疑,但球迷终究还是慢慢习惯了这支“无姚”的中国队,而记者们也终于不会再拿“没有姚明,中国队以后怎么办?”这类的问题来烦鲍勃·邓华德(中国男篮国家队主教练)了。

  7月9日,伦敦奥运篮球落选赛结束,从落选赛中杀出重围的欧洲老牌劲旅俄罗斯被分到中国所在的B组,加上西班牙、澳大利亚、巴西、英国等对手,中国队出线的形势一下子变得非常严峻。

  但是姚明不愿意就中国队的前景进行预测,他的运动员生涯参加过三次奥运会,还分别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担任过旗手。于嘉说姚明惟一的遗憾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没能战胜西班牙队。

  “拿不拿NBA总冠军,对他倒是扯淡。他并不把这个放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的一些遗憾事情中。他参加三届奥运会,一次第十,两次第八,没能再突破一步,这肯定算是个遗憾吧。”

  最近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时,篮管中心的领导语焉不祥地表达了对中国男篮奥运前景的预测,无论是篮管中心还是中国男篮的主帅鲍勃·邓华德,从未谈及过他们的具体目标,先是说“中国男篮属于世界三流”,接着又在奥运会男篮分组揭晓后对外表示:“我们的目标就是打好每一场比赛,把比赛过程完成好,打出自己应有的特点。”

  没有了姚明这个“理想主义”的高谈阔论和“振臂一呼”,中国队或多或少还是不一样了。

  另一扇门徐徐开启

  他淡定地坐在那里,一边转动眼珠斟字酌句,一边还不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不时就把眼神越过我的头顶,提示在我身后布光的摄影记者:“哥们,我个头太高,你演示的那个地方我站不住……”

  大约十年前,休斯敦的更衣室里,另一个角落的弗朗西斯一个箭步蹿上来拿走我手上的《sports illustrated》(体育画报),姚明笑着说“看到了吧,这就是打篮球的特点,视野开阔,高瞻远瞩……”

  2011年7月20日,姚明在退役仪式上的演讲稿里有这样一句话:”一扇门已经关上,而另一扇门却正在徐徐开启,而门外有崭新的生活正在等着我去认真品读……”这一年来,他的身份是风险投资家、慈善家、葡萄酒商兼学生,还有政协委员和上海公共外交使者。

 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是,尽管面对任何一种事情,都能够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,尽管在他打球的时候,球迷分为“姚蜜”和“姚黑”,但在这一年里,几乎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赞同姚明正在开始自己的“新旅程”。

  2000年的时候,于嘉为《NBA时空》翻译的第一篇稿子叫做《完美的人生需要完美的教育》,讲述一名辍学的NBA球员到六十几岁还去上学的故事,没有想到的是,十几年以后,这种类似的“洋插队”出现在了自己朋友的身上。

  去年的11月7日,姚明开始了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生活。姚明就读的是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类本科专业,采用单独授课和跟班上课相结合的方式,需要修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150个学分。上学第一天,他在交大引发的轰动不亚于他当初成为NBA状元的情景。

  “他上完课后经常跟我交流课业的内容,其实真的不易呀。因为他还有大量别的事情要做,只能靠自己狂学了。当初他跟人说的时候,我都不相信,有几个退役的运动员是正儿八经坚持了下来的?他说我写了4个小时,估计老师十分钟就给看完了”——这是于嘉觉得在这一年当中最不可思议的事情,他甚至考虑 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去学点什么?

  在天河体育馆外,竟然遇到个穿着姚明球衣的球迷,是从湖南来广东打工的小张。像许多姚明的死忠粉丝一样,小张事前根本不知道姚明会来斯坦克维奇杯,却依然想以自己的行头表达对姚明的支持,“我相信以姚明的能力,不管将来做什么,都一定会很成功。”

  资深篮球专家徐济成则提前给姚明下了定义:“姚明现在已经是个成功的人了,并不一定要赚多少钱才能算成功,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一种成功。”

  这次专访之前,《南都周刊》和姚明进行了若干次沟通,显然他们很愿意在这个封面报道中多考虑“慈善”的比例——这也是姚明这一年来最操心的事情之一。

  去年的一天,姚明在甘肃为酒泉纳什——姚基金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式落成剪彩。尽管早已对大场面司空见惯,但他还是敏锐地观察到了红地毯、列队欢迎、领导致辞……他当场就表示,希望有一天,大家对慈善都已习以为常,不再这样大操大办,到那时,慈善这一概念便深入人心了。

  前不久,姚明参加了摩根大通公司年会时的演讲。演讲的主题是个人慈善。他在演讲稿里写道:

  2003年,SARS病毒肆虐,在上海当地电视台和姚之队的策动下,我们举办了一次电视互动直播节目。许多人加入到了这次活动中来。短短3小时的节目当中,还募集了500万元人民币的善款,用于疾病救治。

  这件事情过后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影响力,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,毕竟“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”。此后的几年里,我开始有意识地参与了一些慈善活动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不止一次地感到,做慈善不仅仅是一种付出,自己同时也会从中受益。这种益处首先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反省……

  周围的人都说在退役这一年,姚明在他们眼里没有任何变化。姚明的一个发小说“有时候简直理解不了他赚了那么多钱,生活方式还是这样简朴”。姚明一家住在上海市区的一个公寓里,身上找不出一个名牌的logo,狗仔队没有拍到过一次他和某某明星的绯闻照片,甚至有一次还被人惊讶地发现“姚明的太太叶莉在上海的街头骑着辆自行车去买菜,穿着极为简朴,也就是T恤牛仔裤。

  也有人向记者透露,姚明在北京养伤的时候也去过酒吧什么的地方,“不过”这位知情人士一再保证“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事情,也就是包个大房间,和朋友在里面喝个酒”。

  经历过现场的杨毅则说“那一次大姚想通了,从房间里走出去看热闹,不管不顾现场引起的轰动,当他再一转身,包厢门口已经人山人海了。但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把自己藏起来的意思。”姚明对这种普通人生活的尝试加了个注解,“我要过自己的人生”。

  只是,这个“人生”的行程在这一年被安排得尤其密集,从读书到管理上海队到担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职务到投资葡萄酒,看样子是恨不得把时间按照分钟来划分,但他也并没有因此为自己的生活提速。

  在于嘉眼里,作为商人以后的姚明也终于“犹豫”了起来,稳重了不少。从2009年接手上海东方俱乐部以来,每当球队或者外援达不到球迷的期望值时,就会有人抱怨说姚明没钱,上海东方俱乐部并没有因为姓“姚”而立即赚钱,也没有因为“姓姚”而招来了像林书豪这样的重磅球员,但是姚明的重点在考虑如何使资源配置得最有效率。就像他一直强调的,他想打造的是“百年老店”。

  他在更衣室里的“不怒自威”也传染到了下属那里,他们的表现,保守点说是谨慎,夸张点则是如临大敌。一直陪伴在姚明身旁的张弛,就像一个披着毛巾的替补队员,总是一边拿着个笔记本记录,一边随时准备补充姚明不能确定的答案,姚基金的工作人员宋若思更是谨慎到不愿意接受电话采访,一再强调一切以邮件沟通为准。

  退役的这一年,还有一部分人认为,姚明越来越像个老板了,这句话指的不仅是他每场不落地观看比赛,招商引资。一位队员说,有一次在老少队员都在的场合,有人还像从前那样称呼姚明的小名“大鬼”。姚明微微笑着说:“咱们兄弟之间,以后别称呼我老板,但是这个称呼,也算了吧……”

  接受完采访的那天晚上,姚明在张弛的陪同下去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,观看斯坦克维奇杯上中国队的表现。他们特意等比赛开始后几分钟才进去的,即便如此,还是随即就在安静的场馆引起了一阵骚动,许多人都第一时间地将视线从赛场上调转了过去……就在这当儿,易建联有了一颗精妙的投篮,篮球唰的一下擦过篮筐,旋即被人忘得一干二净,就在几秒钟之前,这只球还是整幢体育馆里最重要的东西。

分享到:

 
  • 新闻我国专项清理1年停收费高速路屈指可数
  • 体育奥运-国羽女双被取消资格 李永波道歉
  • 娱乐《中国好声音》幕后:导师座椅造价80万
  • 财经合肥市地税局:农民工10月起需缴个税
  • 科技微软宣布Win8开发完成:发布RTM版本
  • 博客女双消极比赛符合规则 要喝彩还是嘘声
  • 读书古代五大精锐军队:唯"岳家背嵬军"不败
  • 教育海归造假根在高校为争一流造人才泡沫
  • 育儿半岁内婴儿纯母乳喂养仅30% 微博关注
  • 健康普洱茶能减肥吗 购物小票含双酚A致癌?
  • 女性防晒服被指炒作 时尚圈高薪CEO榜揭晓
  • 尚品寻找最性感的天然泳池 迪拜海底五星酒店
  • 星座12星座凤凰男 测试拼爹时代你拼啥
  • 收藏摔坏玉观音被索赔12万 蒋经国收藏春宫画
  •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
  • 穆巴拉克病重
  • 朝鲜将发射卫星
  • 印尼8.5级地震
  •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
  • 香港特首选举
  • 2012年全国两会
  •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
  • 相关专题 南都周刊 > 专题图集

    更多关于 姚明 姚明退役 姚基金  的新闻

  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12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   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